欢迎访问无锡市明诺有色金属制造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主营项目:铝合金铸造 重力铸造 低压铸造 0510-85307043

新闻动态

分享最新公司动态

世界上唯一无法造假的文物——曾侯乙建鼓底座

发布时间:2023-12-18 浏览量:38

  原标题:世界上唯一无法造假的文物——曾侯乙建鼓底座

  八对大龙相互缠绕、龙上有龙,中间杂夹着数十条纠结穿绕的小龙,可谓龙头别着龙身,龙身别着龙尾,龙尾别着龙头……

  这件将龙饰发挥到极致,看得人眼花缭乱的器物就是湖北省博物馆又一名声在外的珍品——曾侯乙建鼓底座。

  1978年时,湖北随州市的擂鼓墩地区出土了一座战国时期的墓葬,考古专家们在发掘过程中,找到了大量的兵器、乐器、漆器以及青铜器等,总数量超过了15000多件。据专家考证,该墓葬主人是战国时期的一位诸侯王,曾国王侯“乙”,故此墓葬也被专家命名为“曾候乙墓”。而曾侯乙建鼓底座,就是这座大型古墓上千件出土文物中的一件。

  众所周知,我国的古代青铜冶铸,有两个高峰期。一个是商代后期,代表器物为安阳殷墟出土的青铜器,如司母戊大方鼎。但司母戊鼎体型虽大,可工艺却并不复杂。

  第二个青铜器发展的高峰期则是在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这段时期的代表器物便是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器,曾侯乙建鼓底座就是领军者之一。

  这青铜建鼓底座高50cm、直径80cm,每条大龙的头、身、尾部都攀附有数条小龙,给人以纷繁变幻却又舒展开朗、生动有序的奇特感受。有一位外国参观者曾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想数明白其上到底有多少条龙,无奈,只要换一个角度重新数,数量都会不一样。但大多数人经过一次次眼花缭乱的狂数之后,给出了108条龙这个答案,当然,也有说118条、120条、128条……

  那既然名为建鼓底座,它当年是否真的充当过支撑鼓身的实用器呢?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得先弄明白,什么是曾侯乙建鼓。

  给大家看幅图片,答案不言自明。

  在曾侯乙墓中,曾出土了4件鼓类文物,它们分别是带柄鼓、小扁鼓、带环扁鼓,以及一件建鼓。在出土的时候,4件鼓都已经破损不堪,其上覆盖的鼓皮早已经朽烂不堪,唯独剩下各自的鼓架。

  经过复原,其他类型的鼓的演奏方式很容易摸透,唯独这建鼓始终不明确。

  眼见着建鼓演奏方式会成为永久的谜团,专家们觉得有些遗憾。当他们百思不得其解之时,一件汉代时期的出土画像石揭开了所有的答案↓原来,这建鼓是垂直插入一座鼓架中敲击后发出声乐。

  下面这幅剧照,就是历史剧中还原的汉朝时期建鼓的演奏现场。

  建鼓的演奏史可追溯至三千年前的商代至西周之际,是我国出现最早的鼓种之一,战国时代已广泛应用。《国语·吴语》中有:

  “载常(常:旗名,画日月于其端。)建鼓,挟经秉枹(经:兵书,枹:鼓棰。)万人以为方阵。”

  汉代建鼓多以流苏羽葆为饰。室内演奏时,将直贯鼓身的木柱插入木座,双手执棰击奏;室外演奏时,左手持握木柱,右手执单棰击奏,发音清脆明亮,用于寺院法事场合。

  到了唐代,奏法完全不同,是一人背鼓在前面走,随后一人双手执鼓棰边走边奏,曾用于出行仪仗队和天宫伎乐中,所以,只有找到了汉朝时期的建鼓演奏示意图(比如汉代画像石)才能真正弄懂建鼓在彼时的使用方法。

  除此之外,专家们还在画像石上得到了一个关于建鼓的信息,即建鼓演奏的实际意义。原来画像石上建鼓的演奏画面,并不是反映墓主人生前场景的再现,而是祈祷墓主人能够快速升天的仪式。建鼓中的木杆,代表着“设杆祭天”,木杆顶端的华盖与流苏象征着西王母仙境,而羽葆则是希望墓主人灵魂能像鸟儿一般轻松飞上天际,早日脱离肉身而得道升仙。

  那么,如此复杂的鼓身是如何锻造出来的?

  据专家研究,建鼓底座乃是采用了传统的范铸法制作,由分段铸造,后经过焊接而成的。且这件鼓座上粗壮龙身盘绕,并不像其它纹饰细小,分制之后的焊接十分有难度,成形可谓是非常不易的。

  即便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许多国宝文物都有着惟妙惟肖的复制品,但这件建鼓底座却因为工艺复杂,其铸造工艺无法复原,至今也没有没有替代品。

  本文来源收藏马未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责任编辑:

    联系我们
  • 0510-85307043
  • 0510-85307043
  • 172663584@qq.com
  • 无锡市硕放镇薛典路经发六路
  • 214101
  • www.miogolf.com.cn
  • 微信扫一扫
Copyright©1993~2020 无锡市明诺有色金属制造有限公司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