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阳城“守艺人”石阳生!央视特地播出报道!
文/石永乐
在传承中创新
在坚持中升华
化腐朽为神奇
于细微处彰显卓越
铜墙铁壁砥洎城所在的润城镇,隶属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古称“铁冶镇”,铁冶镇有个以铸造铁佛著称的“铸佛坊”,铸佛坊中有一位默默坚守传承600多年历史的栗氏生铁铸造技艺的金火匠,他就是年近古稀的石阳生老人。
石阳生所在的润城镇是全国著名的冶铁重镇,处于太行、太岳两山交界处,沁河、樊水两水交汇的三角洲黄金地段。沁河流域土地肥沃,交通便利,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富铁矿、优质无烟煤,以及固型性、透气性、耐火性等极佳的沁河沙,为当地冶铁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与保障。
《阳城生铁冶铸技艺》云:“据考证,我国冶铁术的发明有可能早到西周晚期。战国中期以后铁器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润城冶铁铸造的历史就可以追溯到西周晚期。悠久的冶铸历史,历练出润城一代代优秀的金火匠人,谱写出一页页辉煌的篇章。长平之战时,润城是秦军的兵器制作基地,可以打制出命中率极高的箭头等兵器;宋代曾为朝廷铸造铁币,庆历六年(1046年),泽州知州李昭遘,因“阳城冶铸铁钱,民畏山险,输矿炭,苦其役,为奏罢铸铁”,铸造铁币方才停止;元代曾有专为宫廷铸造冬季取暖手炉的“待诏炉”——鞑炉,和饮茶专用的自鸣铁茶壶“待诏壶”——小城茶壶,有如同江西景德镇瓷器官窑那样的“官炉”。到来明代,润城冶铸业则走向了又一个辉煌的时代。
▲
洛阳关林大铁狮
咸阳千佛铁塔
▼
明永乐年间,润城出了一位经“工部堪合”的“金火大鑑”栗景诚,是工部委派的国家级的生铁铸件检验官,名副其实的“大国工匠”。栗景诚及其后人所铸造的大型精品铸件至今存世者尚多,有本县屯城村东岳庙、望川村玄帝殿的明代大铁钟,蟒河黄龙庙的清代大铁钟,泽州大阳镇天柱塔顶的宝刹,洛阳关林仪门的大铁狮,陕西咸阳30多米高的千佛铁塔,还有流失海外(美国、维也纳各一尊)的铁佛等等。并且创造了可以自鸣发声、“会唱歌”的“小城铁茶壶”等品牌产品。新中国成立后,“小城铁茶壶”等铁器精品曾被故宫博物院展出并收藏。
石阳生出生于铁冶镇铸佛坊的冶铸世家。他的姥爷刘文忠在解放前是润城村的一位货炉掌柜,开有炉厂(铸造厂)。他的姥爷、舅舅、父亲一辈子从事生铁冶铸,都是润城著名的金火匠人。父亲石明伦还是第一批国家级非遗——阳城生铁冶铸技艺的传承人之一,15岁时师从本村栗家生铁冶铸传人栗天成师傅学徒,20岁出师,精通生铁冶铸的全套工艺。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曾远赴河南博爱许良、沁阳伏背等地铸造厂传经送宝,援助、传授铸造技艺,为弘扬栗氏铸造技艺做出了积极贡献。
石阳生小时候每天要到炉厂给父亲送饭,环境的熏陶,让他从小就迷上的铸造。不上学的时候,亲人们还会让他动手操作,教他几招。从16岁起,石阳生便跟着父亲等亲人在村办铸造厂开始学习铸造技艺。他心灵手巧,爱动脑子琢磨事儿,在父亲及各位亲人手把手的传授、训导下,他很快便学得一手好手艺,得到了许多秘不外传的铸造技艺。“青出于蓝胜于蓝”,他不仅熟练掌握了各项铸造技艺,而且掌握了国家级非遗“阳城生铁冶铸技艺”中坩埚炼铁和犁镜铁范制作技艺,成为目前掌握这些技艺的唯一健在的金火匠人。
后来,受铝锅、铝壶等机械化灶具的冲击,村里铸造厂停产,他也改行跑运输、开炼铁炉,做起来了其他营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越来越讲究健康饮食,对健康灶具也越来越讲究了,铝制品灶具的弊端逐渐被人们认识,铁灶具的回归成为必然。特别是前几年,网上疯传日本“发明”的铁壶风行于世的内容,石阳生知道后十分震惊:我国古代早就用铁茶壶煮茶,而且在唐代陆羽的《茶经》里就早有记载,“小城铁壶”最晚在宋元时期就已经打出了名气,是栗氏铸艺的著名品牌,曾经是皇家的“待诏壶”、宫中的贡品。始于中国的铁壶,怎么就成了日本的“发明”?他憋着一股气,下定决心要让“小城铁壶”重现江湖。
但是今非昔比,过去人们用的是煤火、柴火,而如今大多都用上了天然气、煤层气、电磁炉。灶具不同了,原来的壶型不适合了;原来的茶壶注重的是实用性,而现在生活条件好多了,人们对茶壶的造型审美要求也与日俱增了。壶型改革势在必行。他决心克服重重困难,结合当下灶具的特点以及人们的审美追求,改进壶型。经过反复试验,他终于试制成功。石阳生制壶与现代其他的制作铁壶方法截然不同,他坚持沿用传承了几百年的手工制作技艺,铁壶把手采用内固定方式,使壶身与把手形成整体,避免了现代铁壶体外安装把,极易发生松动的毛病;他使用的是可延展性的铁质做壶嘴,笔挺端庄,出水流畅,断水利索;他的铁壶烧出的水质是现代其他铁壶都难以企及的,这是唯一坚持在用真正的本土传统工艺制作的铁壶——小城茶壶,也称砥洎城铁壶。
砥洎城铁壶
“水是茶之母,器是茶之父。”绝世40多年的“小城铁茶壶”,终于以崭新的面目重现江湖,一经面世,便深受客户喜爱,供不应求。目前,除西藏、台湾之外,全国各地的用户纷纷预约定购,订单已经排到了三年之后。与此同时,他又根据目前茶楼的市场需求,革除传统鞑炉器型过大、笨拙不便的缺点,设计铸造出不同规格、造型精美、小巧玲珑的鞑炉,以及其他生铁铸件,都成为市场热销的紧俏铁货。
《记住乡愁》第四季特别拍摄
随着“小城铁壶”的远销,石阳生的感人事迹也随之远播各地。文化学者、作家、凤凰卫视“纵横中国”栏目总策划、主持人胡野秋先生著文,盛赞砥洎城铁壶为代表的山西铁壶“是中国铁壶的一支代表”;山西电视台播出了他冶铸铁壶的画面,《中华手工》2018年4月登载了介绍他事迹的长篇,央视“记住乡愁”栏目拍摄了他的视频,清华大学美院毕业的于治国老师、晋艺坊的老板、长治荫城铁艺博物馆的馆长等人拜在他的门下,向他学习传统冶铸技艺。
他的铸件受邀参加2020“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第二届非遗文创专题评选”,受到专家好评,被授予“文化传承特别奖”。而石阳生本人,则成为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副院长张剑葳副教授“冷门绝学”国家社科专项资金的重要研究对象。
第二届中国非遗文创大奖赛颁奖现场
2020年9月11日,全国申遗专家组在教育部原副部长、天合公益基金会创始人章新胜先生带领下,在晋城市委副书记、阳城县委书记姚逊等人的陪同下,走进砥洎城调研时观摩了石阳生的冶铸作坊,章新胜认为这是独特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要好好保护、传承,并高兴地与姚逊书记一起手捧铁壶合影留念,为小城铁壶助力、代言。
石阳生老人是一位有梦想、有担当的中华优秀匠人,这位古堡的守艺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顽强的坚守,让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栗氏铸造技艺得以薪火传承,让铁茶壶发端于中国的历史得以证实,让晋城工艺美术、文化旅游业绽放出了一朵炫丽的奇葩!
一声手艺人,一生守艺人
“老祖宗的手艺不能丢!”
是他们共同的心声
无数传统民间手艺人
清心坚守在喧嚣的世界
在时光中打磨作品
以生命书写匠心
来源:悠然阳城
责编:冯红波 审核:冯红波
编辑:郝燕妮
责任编辑: